在中國制造業的浩瀚星空中,機床,這一被譽為“工業母機”的關鍵設備,始終是支撐國家工業脊梁的基石。從翱翔天際的飛機到日常把玩的手機,每一件工業品的誕生,都離不開機床精密細致的雕琢。
回望歷史,中國機床工業的起點并不遜色于人。早在1958年,清華大學與北京第一機床廠攜手,便成功研制出中國首臺數控升降臺銑床,這一壯舉僅比世界首臺數控銑床的誕生晚了六年。然而,隨后的二十年里,受技術基礎薄弱與歷史動蕩的影響,中國數控機床技術的發展步伐顯著放緩。盡管1973年國家啟動了技術攻關,但直至改革開放初期,國產數控機床依然停留在研發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拉大。
進入21世紀,中國數控機床技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技術的迭代加速,產量的激增,數控化率的不斷提升,都標志著中國機床工業的崛起。然而,直至2012年左右,中國機床工業仍處于“低端混戰,高端失守”的困境。核心技術的缺失,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賴,以及結構性產能過剩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行業的發展。
就在此時,一家家電巨頭——格力,挺身而出,成為中國高端機床行業的破局者。2013年,格力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成為家電行業的佼佼者。然而,董明珠深知,高端數控機床的長期進口依賴,不僅增加了成本,更是束縛行業發展的枷鎖。因此,她下定決心,格力要從零部件開始,自主研發數控機床,掌握核心科技。
格力并非對機床行業一無所知。作為擁有龐大生產體系的世界級制造企業,格力裝備了數千臺中高端機床,并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設備維護團隊。這些“技術尖兵”在實戰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格力自主研發數控機床奠定了基礎。
2013年,格力自動化設備制造部成立,標志著格力正式進軍數控機床領域。面對技術壁壘,格力沒有選擇捷徑,而是選擇了最為艱辛的路徑——自主培育核心研發力量。起步之初,挑戰重重,但董明珠以堅定的決心和戰略定力,為研發團隊提供了不竭的資金支持和人才保障。
2015年,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格力數控機床研發團隊升格為核心部門。同年,格力首臺自主研發的數控機床——GA-V2310雕刻機成功面世,實現了高端裝備領域“零”的突破。
隨后,格力在數控機床領域的研發步伐不斷加快。2016年,格力成功研發出多款數控機床,并實現規模化量產。2017年,格力首臺完全自主研制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GA-F500橫空出世,標志著格力正式躋身高端數控機床制造商行列。這一成就不僅降低了自身成本,更為中國制造撕開了高價壟斷的鐵幕。
格力的成功并非偶然。在研發過程中,工程師們面對復雜的多軸運動控制算法、熱變形補償等核心技術難題,連續數月吃住在車間,記錄分析海量數據,最終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董明珠更是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暫停現金分紅,確保每年20億研發經費的到位,展現了格力死磕掌握核心技術的堅定信念。
如今,格力機床的價值鏈已實現全方位延伸。格力數控機床不僅深度應用于格力自身產線,大幅提升制造效率與品質一致性,還廣泛應用于能源、汽車、通用機械等領域。外供比例高達75%,成功打入特斯拉、比亞迪等國際頂級供應鏈。同時,格力還率先推出“機床即服務”(MaaS)模式,按加工時長收費,顯著降低中小企業智能化升級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