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東四牌樓的一家新型餐飲店“七鮮小廚”開業即迎來火爆場面。這家店內,三臺機器人正在透明廚房里忙碌地操控著四口炒鍋,僅需操作員投放預制食材包,便能在短時間內制作出大量美食。開業短短數小時內,訂單量迅速突破700單,取餐區被焦急等待的騎手擠得水泄不通,展現出市場對高效餐飲服務的巨大需求。
“七鮮小廚”的火爆并非偶然現象。作為京東斥資10億元打造的“菜品合伙人”重點項目,其“機器人炒菜+外賣專營”模式直擊中餐行業長期存在的效率瓶頸。這一模式的初步成功,不僅驗證了機器人炒菜技術的商業潛力,更將商用炒菜機器人推向了公眾視野。
中餐行業對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正是推動炒菜機器人模式快速崛起的核心因素。有餐飲數據企業負責人透露,今年以來,連鎖餐飲企業紛紛排隊拜訪炒菜機器人公司,尋求合作機會。例如,已有連鎖面館計劃借助機器人技術,加速擴張至千家門店。
市場熱度在數據層面得到了有力支撐。據奧維云網監測顯示,2024年我國烹飪機器人線上市場銷售額達到2.9億元,銷量約14萬臺,同比增長54.4%。同時,資本市場也積極響應,如“七鮮小廚”的炒菜機器人供應商橡鹿科技,已獲得京東的獨家投資,其他同類企業如享刻智能、智谷天廚等也相繼宣布了融資進展。
事實上,過去一年中,具備烹飪能力的機器人正加速涌入餐飲業。從斯坦福華人團隊展示的復雜菜品制作機器人Mobile ALOHA,到添可智能推出的“食萬星廚”宣稱的“1人操作5臺設備、后廚面積縮減50%”,技術迭代正不斷拓展炒菜機器人的應用邊界。
炒菜機器人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中餐行業的成本結構。面對人力成本攀升、廚師短缺等問題,炒菜機器人以其供應鏈重構和自動化技術為核心,成為實現標準化生產的關鍵。炒菜機器人擁有智能系統和標準化菜譜,能夠精確控制烹飪過程,確保菜品口味穩定,同時大幅提升出餐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在高峰時段,炒菜機器人也能從容應對。它們支持“1人+多臺設備”協同工作,智能分配任務,確保高效穩定的出餐能力。例如,連鎖餐飲品牌小菜園已在全國660家門店中部署炒菜機器人,并計劃斥資1億元增購約2000臺設備,這充分彰顯了炒菜機器人在規模化應用上的顯著進展。
成本結構的優化帶來了直觀的效益。深圳一家餐廳老板表示,在兩臺炒菜機器人協同運作下,餐廳日均出餐量超過500份,其中黑椒牛柳飯的單日復購率高達47%。另一位餐廳經營者則提供了具體的成本對比,顯示采用機器人方案后,僅需約半年時間即可覆蓋設備的初始投入成本。
然而,盡管炒菜機器人正加速融入餐飲業,但其普及之路仍面臨挑戰。技術成熟度不足是首要障礙,炒菜機器人在烹飪效果、穩定性、操作便捷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高昂的成本也制約了其普及,主流商用炒菜機器人的單價多在1萬至5萬元之間,對中小餐飲店構成壓力。
應用場景的局限性同樣明顯。目前,炒菜機器人主要應用于連鎖餐飲、團餐等領域,制作標準化程度較高的快餐、簡餐等基礎菜品。對于需要復雜烹飪技巧和個性化調味的精品菜、招牌菜,炒菜機器人的能力尚有欠缺。因此,在口味要求高的餐廳中,招牌菜仍需廚師手工制作。
盡管如此,炒菜機器人作為中餐行業的新勢力,其快速發展仍值得期待。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深入拓展,炒菜機器人有望在未來為中餐行業帶來更多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