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近期舉辦的昇騰計算產業發展峰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揭曉了一項重大決定:華為CANN Mind系列應用套件及工具鏈將全面開源。這一舉措旨在賦能開發者,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挖掘潛力,進行自定義開發,從而加速創新進程,讓昇騰AI芯片的使用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CANN,即“神經網絡計算架構”,是華為主導的一項技術,它作為橋梁連接著上層的AI訓練框架(諸如PyTorch、TensorFlow、MindSpore等)與底層的昇騰AI芯片。通過CANN,開發者無需深入了解昇騰AI芯片的細節,便能輕松調度和執行底層算力,從而打造出適配華為昇騰AI芯片的應用。然而,盡管功能強大,CANN在業界的支持度卻不及英偉達的CUDA。
面對這一現狀,華為選擇將CANN開源,期望借此提升昇騰AI芯片的可用性和開發者的創新速度。會上,來自AI領域的領軍企業、合作伙伴、高校及科研機構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構建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昇騰生態。他們共同發起了《CANN開源開放生態共建倡議》,旨在匯聚產業力量,共同探索AI的無限可能。
徐直軍董事長在會上強調,華為AI戰略的核心在于算力,而昇騰硬件則是實現這一戰略的關鍵。他指出,華為將堅定不移地通過昇騰硬件推動AI的發展。外界普遍認為,華為的這一舉措是中國在科技自主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有助于減少對英特爾AI芯片及CUDA生態的依賴,同時激勵更多開發者參與到昇騰AI軟件生態的建設中來。
英偉達在CUDA生態上采取了封閉式策略,高度綁定自家硬件,這引發了部分開發者的不滿。盡管市場上曾出現過如ZLUDA等項目,試圖通過轉譯層讓CUDA支持其他GPU,但這些項目大多因英偉達的反對而未能成功。英偉達甚至在2024年明文禁止了轉譯層技術,并從CUDA 11.6版本開始實施。
然而,英偉達今年也推出了名為“NVLink Fusion”的新服務,為云端供應商提供了一種便捷途徑,可利用任何ASIC、英偉達的機架系統以及英偉達的端對端網絡平臺,將AI工廠擴展到數百萬顆GPU。這一舉措顯示了英偉達在AI生態布局上的靈活性和前瞻性。
盡管如此,華為此次將CANN開源仍然被視為加速推動昇騰AI芯片市場采納率的重要一步。然而,要想追上擁有18年歷史且持續更新的英偉達CUDA,CANN無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一競爭態勢不僅考驗著華為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策略,也將對AI領域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