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視覺技術自21世紀初進入中國市場后,經歷了初期的緩慢發展。轉折點出現在2012年,隨著3C、鋰電、光伏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國產化替代趨勢的加強,機器視覺行業迎來了快速增長期。海康機器人在這一浪潮中于2014年涉足該領域,恰好抓住了行業上升的契機。
過去的十年間,機器視覺行業規模擴大了四至五倍,工業相機的數量從2014年的約50萬臺激增到2024年的近250萬臺,國產化率也大幅提升,從不足20%躍升至75%以上。海康機器人在這一過程中占據了近半數的市場份額,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然而,近年來,機器視覺行業的發展速度明顯放緩。自2021年達到高峰后,行業增長率持續下滑,多家機器視覺相關上市公司的年報業績出現負增長。這一趨勢背后,有兩大主要原因。一是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出口受阻,各行業產能過剩,企業投資意愿降低,對機器視覺行業造成了沖擊。二是技術突破未能如預期般迅速,特別是在工業質檢領域,雖然前景廣闊,但難度極大。AI技術被視為突破的關鍵,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模型泛化能力差、圖像采集和訓練周期長等問題。3D技術的發展也相對緩慢,行業參與者眾多,但市場規模有限。
面對當前的挑戰,海康機器人在5月13日舉行的機器視覺新品發布會上,從技術深度拓展和生態系統協同兩個方面,提出了應對策略。海康機器人認為,行業的發展將依賴于兩大驅動力:一是拓展更多行業的應用場景,二是實現技術的重大突破。
在行業拓展方面,海康機器人正積極尋找機器視覺技術在更多行業滲透的機會。目前,機器視覺主要應用于3C、光伏、鋰電和汽車等行業,而在傳統制造行業的應用相對較少。盡管這些領域存在技術難度高、場景碎片化等挑戰,但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海康機器人已與合作伙伴在多個行業展開嘗試,包括在汽車領域實現沖壓件檢測技術攻關,與醫療企業合作解決醫用手套檢測難題,以及在木工、食品加工、金屬加工等領域取得初步成果。
在技術突破方面,海康機器人正致力于解決工業質檢領域的三大難題:高反光材質成像、微小缺陷識別和復雜環境適應性差。通過大模型技術、計算光學和柔性檢測方案,海康機器人為工業質檢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計算光學技術通過多維度信息重構,突破了傳統成像極限,解決了高反光和透明材質成像難題。大模型技術則基于深度學習,展現了卓越的場景泛化能力,實現了少量樣本下的場景遷移。“機器人+視覺”的柔性檢測方案,利用機械臂的靈活性,滿足了多樣化檢測需求。
在產品線方面,海康機器人的標準產品線、智能產品線和3D產品線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標準產品線從基礎款CA系列,經過性能優化的CS系列,發展到如今的CT系列,實現了對制造業痛點的深度破解。智能產品線則圍繞AI技術的落地應用,從算法、軟件、硬件和數據閉環流程等多個方面協同推進,推出了一系列AI產品。3D產品線則聚焦于3D視覺引導與高精度測量,推出了Ultra系列3D相機等高性能產品。
海康機器人還強調了生態系統協同的重要性。在發布會上,海康機器人與合作伙伴共同探討了智能制造與智慧流通的數字化轉型新機遇。海康機器人的機器視覺戰略不僅局限于單點突破,而是通過與移動機器人、機械臂等產品的協同,構建起“手眼腳”一體的智能系統。海康機器人將長期堅持生態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生態合作伙伴計劃,并舉辦全國性的機器視覺設計大賽,為行業培養人才。
盡管機器視覺行業面臨挑戰,但海康機器人憑借其在技術深度拓展和生態系統協同方面的努力,正逐步打破瓶頸,為行業的未來發展開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