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即將在智能眼鏡領域邁出重要一步,據CNBC報道,該公司計劃在9月的Connect大會上推出一款名為Hypernova的智能眼鏡,預計售價約為800美元。這款眼鏡與此前meta與Ray-Ban合作的款式不同,Hypernova內置了小尺寸顯示屏,用戶可以通過右眼查看信息和畫面。
在交互方式上,Hypernova更是大膽創新,配備了一個sEMG手勢腕帶用于眼鏡控制。這一設計引發了廣泛討論:智能眼鏡是否真的需要額外的腕帶?
智能眼鏡的交互設計一直是行業內的難題。如果眼鏡自身的交互方式足夠成熟,廠商自然無需額外設計戒指、腕帶等配件。然而,現實是智能眼鏡的交互方式仍在不斷探索中?;仡櫄v史,語音控制曾是最早被寄予厚望的交互方式。消費級智能眼鏡的先驅Google Glass就以此為賣點,但很快語音交互的問題便暴露無遺。
語音交互在公共場合顯得突兀,且對于復雜操作力不從心。隨后,主流眼鏡品牌開始嘗試手勢交互,如在鏡腿外側設置觸控板。然而,這種方式同樣存在問題:觸控區域有限,交互動作必須高度簡化,無法實現復雜操作。頻繁地“搓眼鏡”也破壞了智能眼鏡應有的“無感”特性。
因此,行業開始探索“眼鏡+外設”的組合方案。其中,“智能戒指”因其輕便和隱蔽性受到關注。戒指作為交互外設,與眼鏡形成“一對一”的配合,更加貼合智能眼鏡的“無感”特性。戒指方案還具有更高的技術通用性,可以用傳統的雙層結構取代眼鏡的“電容觸控”。
然而,meta選擇的腕帶方案則顯得更為突兀。腕帶雖然能夠通過sEMG技術捕捉用戶前臂肌肉的電信號,實現高精度、低延遲的操作,但在造型和體驗上都顯得過于刻意。智能眼鏡的賣點在于“輕便、無感”,而腕帶則顯得有些多余。從長遠來看,智能眼鏡與智能手表的聯動控制或許更為合理。
智能手表已經是一個成熟的交互中心,擁有屏幕、旋鈕、觸控和語音麥克風等多種交互方式。與眼鏡打通后,可以形成一種“三層分工”的操作體系:復雜交互用手機處理,中度交互用手表處理,輕度輸入和顯示交互用眼鏡處理。這種分工模式既能最大化發揮各類設備的優勢,又能避免“眼鏡大一統”的臃腫思路。
當然,戒指和腕帶方案并非沒有價值。戒指的輕便和隱蔽性適合追求極簡交互的用戶,而腕帶的高精度肌電識別也可用于特定場景。但智能眼鏡最終還是要面向大眾市場,因此用戶接受度才是關鍵。智能眼鏡行業正在經歷一場交互方式的變革,這場變革意味著智能眼鏡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路線之爭”,進入了新一輪的市場競爭。
對于智能眼鏡來說,能否走進大眾生活并不取決于參數表,而取決于用戶是否愿意每天佩戴它。因此,如何設計出更加自然、易用的交互方式將成為智能眼鏡行業未來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