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電廠擴建項目的配套電網工程近期取得了一項重要技術突破。在開遠市的220千伏吉安變電站,一臺銀色人形機器人圓滿完成了其首次在電網基建領域的任務,這標志著我國在這一領域的自動化應用邁出了關鍵一步。
據了解,這臺機器人成功執行了接地螺栓緊固和高空引流線間隔棒的安裝作業。這一成就得益于紅河供電局與多家科技企業的深度合作,他們共同努力推動“機器人+”技術在多場景下的應用與優化。
紅河電廠擴建項目不僅是云南省“十四五”規劃的重點能源項目,還配備了全球首臺700兆瓦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機組。該機組從核準、開工到并網發電,均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成功入選國家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清單。項目的總裝機容量增加了480萬千瓦,進一步增強了地區的電力供應能力。
配套電網工程的總投資超過9600萬元,涵蓋了新建兩條總長度達40.9千米的220千伏輸電線路、改造一條2.84千米的110千伏線路,以及增設兩個220千伏變電間隔。工程竣工后,紅河電廠擴建項目的電力可通過220千伏紅能線和吉能線,分別輸送到500千伏紅河變電站和220千伏吉安變電站。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紅河供電局引入了多項先進技術,包括多區段協同施工、機械化作業、無人機巡檢和三維激光掃描建模等。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他們還首次嘗試了人形機器人與機器狗的應用,這些創新手段極大地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云南電網科研機構也在探索人形機器人在電力設備智能運維方面的應用。在云南某智慧園區的配電室內,一臺銀白色并帶有藍光的人形機器人正靈活地操作特高頻超聲波局部放電在線檢測儀,精確檢測低壓配電柜的局部放電情況。在交直流超高壓試驗大廳,它還能規范地懸掛接地線,有效降低了人工高危作業的風險,展現了智能化運維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