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近日宣布,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將攜帶中國空間站在軌繁育的首批果蠅返回地球。這批果蠅作為重要的模式生物,參與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科學實驗,科學家們期望此次研究能帶來多項突破性成果。
據新華社報道,這批果蠅在中國空間站的特殊環境下成功繁衍出三代。航天員對每一代果蠅都進行了細致的轉移操作和樣本收集,為后續的科學分析提供了寶貴數據。此次實驗不僅是中國首次在空間站內建設果蠅培育平臺,也是國際上首次在空間站設置空間亞磁環境,并探索其對生物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巖介紹,果蠅因其與人類基因的相似性而被選為研究對象。在太空亞磁和微重力環境下,科學家們通過觀測果蠅的生長發育和行為習慣,旨在為人類未來長期太空生存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探索。實驗結果顯示,果蠅在缺乏重力場和磁場的太空環境中,仍具備生長發育和繁殖能力。
李巖進一步指出,果蠅在太空中的行為表現與地面截然不同。由于失去重力,果蠅會出現飄浮甚至翻跟頭的狀態,其交配成功率也相對較低。果蠅在飄浮的同時還會不斷搓腿,這種行為在地面上也存在,但在太空中可能反映了它們的焦慮狀態。這些新的行為模式為科學家們研究太空環境下生物生殖、發育以及大腦和行為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線索。
除了果蠅實驗外,中國科學家還在空間站內實施了多項其他科學實驗。去年4月,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成功實施,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成功建立了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實現了我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同時,國際上首次植物莖尖干細胞功能在軌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揭示了植物進化對重力的適應機制,為后續設計適應太空環境的空間作物提供了理論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渦蟲作為與人類基因組相似度高達70%以上的生物,也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對象。研究渦蟲對于探索人類細胞克服老化、延緩衰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此次空間站內的科學實驗,不僅展示了中國在太空科研領域的實力,也為人類未來在太空的長期生存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