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動自行車(E-bike)在疫情期間迅速崛起,成為出海市場的熱門品類。然而,隨著疫情逐漸平息,市場需求開始放緩,行業(yè)競爭愈發(fā)激烈。在此背景下,大疆等巨頭企業(yè)的加入,更是為E-bike市場帶來了新的商業(yè)模式和競爭態(tài)勢。
近日,雷峰網·鯨犀欄目邀請到了E-bike品牌URTOPIA的創(chuàng)始人兼CEO張波,分享了他對E-bike市場未來發(fā)展的見解。
張波擁有清華大學精儀系學士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曾在華為海思2012實驗室擔任科學家,并具備近10年的跨境電商和品牌出海經驗。作為一名重度戶外愛好者,他于2020年與清華師弟和高中同學共同創(chuàng)立了URTOPIA品牌。
URTOPIA的E-bike產品在2021年11月首次在海外眾籌平臺Indiegogo上推出,平均售價高達2500美元,但首輪眾籌金額就超過了300萬美元,成為當年該品類的全球第一。隨后,URTOPIA從歐洲市場逐步擴展到美國市場,在行業(yè)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了近3倍的逆勢增長。
張波認為,E-bike市場未來將經歷三個階段的洗牌期。首先是供應鏈洗牌期,短期內弱者將被淘汰出局。他指出,歐洲市場目前正處于需求下降、供需失衡的狀態(tài),大品牌破產頻發(fā),導致整個價格體系異常低迷。例如,以前搭載博世中置電機的E-bike售價必須在3000歐元以上,但現(xiàn)在已有2000歐元左右的價格出現(xiàn)。
對于E-bike行業(yè)的未來發(fā)展,張波表示,短期內將是以供應鏈效率取勝的階段。他強調,中國供應鏈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成本低廉,更在于技術工人豐富和供應鏈齊全。盡管面臨中美關稅戰(zhàn)等挑戰(zhàn),但中國供應鏈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張波還提到,URTOPIA通過三年的供應鏈優(yōu)化,成功將碳纖維E-bike的價格壓至與鋁合金相近的水平,從而實現(xiàn)了逆勢增長。
中長期來看,張波認為E-bike行業(yè)將進入產品力競爭階段。他指出,大疆的入局給整個行業(yè)帶來了警示,技術實力和產品力將成為未來競爭的核心。URTOPIA已經自研中置電機一年半,今年年初成功推出了一款打破世界記錄的電機,走極致輕量化的路線。
在談到電機自研能力時,張波表示,這是未來E-bike玩家留在牌桌上的必備條件。他認為,自研電機需要團隊中有精通電機技術的關鍵人物帶隊,且每年至少需要投入1000-2000萬人民幣的研發(fā)費用,至少需要3年時間。自研電機的基準線是產品能夠帶來顯著的體驗提升和絕對夠硬的產品參數。
對于更小的玩家,張波認為,如果沒有足夠的量,很難在E-bike市場中存活。但對于一些小而美的品牌,通過提供高端、定制化的產品,仍然有機會在市場中立足。不過,他強調這種邏輯在中國市場較難成立,因為中國離供應鏈太近,很難形成小而美的企業(yè)。
在渠道方面,張波認為渠道往往不是絕對競爭力,產品力才是真正成功的核心關鍵。他提到,歐洲品牌主要通過渠道破局,而美國市場則更加復雜。對于中國E-bike品牌來說,在渠道破局方面仍有機會,但需要更加注重產品力的提升。
最后,張波還談到了E-bike用戶畫像的變化。他指出,E-bike最早是銀發(fā)經濟的產物,用戶主要是60歲以上的人群。但現(xiàn)在用戶群體變得越來越年輕,且在歐洲和美國存在顯著差異。歐洲人更喜歡纖細、像自行車的E-bike,而美國人則更加多樣化,喜歡不同類型的車型。
對于未來E-bike公司如何解決用戶價值周期的問題,張波表示,構建自己的生態(tài)是長期發(fā)展的關鍵。URTOPIA正在重點布局智能化的騎行周邊產品,打造智能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延長用戶價值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