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平靜水面下,一場關于技術路線的暗流涌動正在特斯拉內部上演。特斯拉的Dojo超級計算機項目,這個曾承載著創始人馬斯克對完全自動駕駛(FSD)宏偉愿景的項目,如今卻已悄然落幕。
回溯至2019年,馬斯克首次提出Dojo的概念,意在打造一臺專為自動駕駛數據處理和模型訓練而生的超級計算機。其核心,是特斯拉自研的D1芯片。在特斯拉AI日的首次亮相中,Dojo被寄予厚望,被視為將推動FSD神經網絡在大規模數據上實現自動化訓練,從而應對各種復雜場景。
然而,這項看似前景無限的技術遠征,最終卻未能如愿以償。今年8月,特斯拉Dojo超算團隊宣布解散,項目正式終止。取而代之的是,特斯拉計劃斥巨資采購英偉達的AI芯片,到2025年底,其擁有的英偉達旗艦H100芯片數量將從3.5萬塊激增至8.5萬塊。
這一轉變,不僅標志著Dojo項目的終結,更引發了對馬斯克技術哲學的深刻反思。一直以來,馬斯克堅持垂直整合的理念,致力于掌控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完整技術鏈條。在特斯拉的歷史中,這一策略屢建奇功,如打造專屬的超級充電網絡、自研4680大圓柱電池以及推出算力驚人的FSD芯片。
然而,在Dojo項目上,馬斯克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Dojo的芯片架構設計激進且非常規,追求極致的算力和帶寬,卻在實際應用中遭遇了散熱、功耗和系統穩定性的難題。據報道,特斯拉在Dojo項目上已投入超過10億美元,但性能表現并未達到預期,也未按時達成設定的目標。
與此同時,英偉達以其強大的硬件和成熟的CUDA軟件生態,迅速占據了AI領域的領先地位。CUDA平臺經過近二十年的積累,已成為AI開發領域的標準,全球數百萬AI開發者都習慣于在此平臺上工作。任何試圖繞開CUDA的新AI芯片,都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挑戰。
特斯拉Dojo所面臨的困境,正是這一行業規律的體現。放棄Dojo,對特斯拉而言,或許并非純粹的失敗。相反,它標志著特斯拉對AI競爭認知的深化。特斯拉意識到,在人工智能的下半場,競爭已不再是單點技術的突破,而是平臺化、生態化的全面較量。因此,將算力基礎設施外包給最專業的玩家,讓頂尖工程師專注于神經網絡算法、數據處理和模型優化,成為更為務實的選擇。
這一轉變,看似是理想主義的退讓,實則是對現實的深刻洞察。Dojo的故事雖然結束,但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征程仍在繼續。只不過,其背后的算力支撐,將更多地依賴于英偉達的解決方案。
這一調整,或許并非馬斯克最初所設想的路徑,但它卻可能是特斯拉在當前行業格局下,實現自動駕駛愿景的最快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