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杭州這座位于長三角中心腹地的城市,不斷涌現堪比北京、上海的科技創新活力,成為了最新的未來科技創新之城。
長三角的科技氛圍風起云涌,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掀起浪潮的品牌走入人們的視野。繼DeepSeek在2025年春節成為大模型領域領先全球的現象級產品及品牌后,以其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在中國科技界大放異彩。
作為中國電動非公路車的領軍企業,康迪科技在美國德州工廠,2025年的首臺“美國制造”高爾夫球車正駛下生產線。這座1.5萬平方米的柔性工廠,既是關稅壁壘的破解密鑰,也是長三角制造基因在北美市場的具象投射——通過本土化生產規避25%關稅,同步吃透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補貼紅利,康迪科技將“杭州智造”的烙印刻進大西洋彼岸的社區生活方式。
2025年8月19日,這家老牌中概股企業交出一份略顯“矛盾”的年中報。營收同比暴跌39.3%至3630萬美元,毛利率卻逆勢躍升13.5個百分點至45.2%,現金儲備高達2.57億美元。
資本市場的反應讓人“大跌眼鏡”。財報發布當日股價暴漲13.29%,60日內累計漲幅43.36%。
冰火交織的數據背后,一場依托杭州都市圈勢能的“三級躍遷”正悄然重構這家企業的命運——從金華裝配車間到美國的家庭社區,康迪的突圍軌跡恰是長三角區域經濟賦能企業轉型的微觀史詩,雖然這里充滿爭議。
但正如吳曉波所說:“我認為任何一個品牌如果沒有爭議,那它就不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品牌。”
國際樞紐:杭州的全球化跳板
當《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將城市性質錨定“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后,康迪科技第一時間嗅到了戰略機遇。
蕭山國際機場作為長三角第二大航空樞紐,每周超百條國際貨運航線直通歐美;“義新歐”中歐班列直接從浙江義烏出發,經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法國,歷時21天,最終抵達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杭甬高鐵將寧波舟山港的滾裝船碼頭拉入3小時經濟圈。
這些便利的物流條件以及出海氛圍下,康迪成為第一批出海淘金的中國非公路車企業,也是“金華第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2024年,其高爾夫球車憑借“浙江工廠生產鋰電池包+德州工廠整車組裝”模式,在Costco貨架斬獲千萬美元銷售額,而支撐這套“中美雙基地”體系的,正是杭州灣完善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200公里半徑內聚集了寧德時代浙江基地、吉利研究院等配套企業,使核心零部件采購成本大幅降低。
這種區位優勢甚至催化了技術反哺,當康迪子公司中換電科技拿下寧德時代重卡換電站訂單時,杭州-寧德新能源產業協同或將成為行業標桿。
可以說,沒有長三角經濟帶,就沒有康迪科技的騰飛。
數字沃土:場景創新的反應堆
杭州28%的GDP由數字經濟貢獻的基因,正在康迪的轉型中裂變出全新場景。
2025年7月,康迪科技與“杭州六小龍”云深處科技聯合開發的安防巡檢機器狗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這款深度融合“云-邊-端”智算系統的產品,核心算法訓練依托杭州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海量數據,而運動控制模塊則繼承了康迪在高爾夫球車底盤領域20年的機械積淀。
更具想象力的協同發生在產業鏈層面。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康迪共建的“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將杭州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學術積累轉化為四足機器人的環境感知能力。當實驗室研發的SLAM算法植入機器狗,康迪立刻復用其北美1050家商超渠道推向市場。這正是杭州“產學研用”生態的典型范式,高校提供技術種子,企業嫁接應用場景,政府搭建轉化平臺。
而杭州的數字化更在重塑康迪的制造基因。
通過接入杭州工業互聯網平臺,慈溪工廠的焊接機器人實現遠程運維,設備故障率下降35%;MES系統動態調度寧波港的鋰電池庫存,使德州工廠的組裝周期從72小時壓縮至48小時。
這種“數字孿生”能力,讓康迪的柔性生產線可同時處理高爾夫球車與換電設備訂單,產能利用率將大幅提升。
三海戰略:與城市定位共振的轉型
康迪董事長董學勤在2025 DEMO WORLD大會拋出的“三海戰略”(制造出海、智造出海、生態出海),恰與杭州“國際樞紐+數字經濟”的雙軌定位形成奇妙共振。
制造出海的根基在于杭州的開放基因。依托杭州自貿片區“保稅研發”政策,康迪將換電設備核心模塊研發放在綜保區內,進口檢測設備免征關稅;通過杭州“單一窗口”數字貿易系統,出口報關時間從24小時壓縮至15分鐘。這種便利化環境使其德州工廠本土化率達62%,遠超美國《通脹削減法案》50%的補貼門檻。
智造出海則受益于杭州的創新濃度。當康迪的研發團隊在攻克機器狗運動控制算法時,3公里外的海康威視研究院正開放視頻分析SDK;余杭的之江實驗室提供算力支持,蕭山的萬向集團分享汽車線控技術。這種“創新雨林”生態,讓康迪以250萬美元研發投入撬動了48.5%的技術突破——僅相當于硅谷同類項目成本的1/3。
生態出海的終極目標是成為“技術擺渡人”。康迪與杭州企業中比能源(CBAT)合資建設美國鋰電池廠,將中國電芯技術通過杭州灣產業協同網絡輸出海外;其換電設備接口標準更吸納了杭州國檢中心的新能源檢測規范,未來或通過杭州市牽頭的“數字絲路”計劃推廣至東盟國家。
競合啟示:區域協同的乘法效應
在長三角新能源裝備競技場,康迪的突圍路徑與同行形成鮮明對照。
以濤濤車業為例,其選擇越南代工模式,人力成本雖降27%,但遠離長三角供應鏈導致零部件庫存周轉天數長達68天,反比康迪高出40%;綠通科技專注高端定制,卻因未布局本地化生產,在美國市場被征收25%關稅,毛利率被壓縮至18%。
康迪科技的解法是深度綁定杭州都市圈,其布局本質是“地理密度經濟”——通過產業鏈物理距離壓縮、政策資源捕獲、技術生態嵌入,構建競品難以復制的成本優勢。這種深度區域綁定,正是其以39%營收下滑卻實現毛利率逆勢躍升13.5個百分點的底層邏輯。
更關鍵的協同在基礎設施層面。
康迪深度綁定杭州-金華創新資源帶。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究院研發機器狗云邊端只算系統,節省自建實驗室成本約80萬美元/年;杭州工業互聯網平臺接入MES系統實現慈溪工廠焊接機器人遠程運維,故障率下降35%,維護成本減少50萬美元/年;云深處科技AI賦能,合作開發安防機器狗,復用高爾夫球車底盤技術,研發周期縮短60%。更別提杭州自貿片區“保稅研發”將康迪的換電設備研發模塊置于綜保區內,進口檢測設備免征關稅,研發成本降低30%;以及金華市產業基金支持,獲得土地優惠及創新補貼,工廠擴建資金成本下降25%等利好。
未來卡位:都市圈戰略下的增長飛輪
從擴張能力上來看,長三角經濟帶人口超過一億,海量消費人口造就巨大消費市場。這也使得長三角的消費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最大公約數”,在杭州、上海成功的企業,在實現全國擴張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概率往往更大。
隨著《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明確“一核九星”空間格局,康迪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生態出海目標,是轉型升級為技術出海的“擺渡人”。
其棋局已落子三大支點:
1.供應鏈生態:與中比能源(CBAT)合資的美國鋰電池廠2026年投產后,電芯將從東南亞轉向本土生產,滿足IRA法案50%本土化率補貼門檻,形成“中國電芯技術-美國組裝-政策補貼”的利潤循環;
2.渠道生態:現有高爾夫球車銷售網絡可無縫導入換電設備與機器狗,市場開拓成本直線下降,這正是康迪相比純技術公司的差異化壁壘;
3.技術生態:與浙江大學成立聯合研究院攻關環境感知算法,未來可授權給北美中小機器人企業——這種“技術標準輸出”模式,正是生態出海的最高階形態。
雖然根據年中報,康迪的賬面數據虧損還是事實。但其“三海突圍”戰略還是讓這家浙江工廠的全球化實驗在“技術+場景+資本”的化學反應中長出新的希望。
結語:從錢塘江畔到密西西比河的擺渡人
當康迪的安防機器狗在美國的工廠、港口巡檢時,其云端大腦正接收杭州AI云平臺的指令;當美國主婦駕駛康迪高爾夫球車穿越社區,車身鎂合金壓鑄件產自寧波慈溪。這家企業的轉型密碼,早已寫在杭州“國際樞紐+數字經濟”的雙螺旋基因里。
長三角的制造底蘊托起智造躍遷,杭州的創新雨林澆灌技術種子,區域協同網絡則讓生態出海成為可能。在康迪科技從1.2億美元市值向技術型企業估值范式切換的路上,杭州都市圈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價值重估的支點。
正如錢塘江潮水終將匯入太平洋,中國制造的出海敘事,正從“集裝箱貿易”升級為“場景生態輸出”。
康迪的故事提醒我們,區域經濟與企業轉型的共振,從來不是簡單的地理加成,而是在地優勢與全球視野的化學反應——當杭州的開放基因注入康迪的“三海戰略”,一家傳統制造商的突圍便有了超越財報數字的深遠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