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YU7車型因玻璃靜電貼痕跡問題陷入輿論漩渦。多位新提車車主發現,車輛前后擋風玻璃上殘留著“測試車”字樣的靜電貼痕跡,這一現象迅速引發消費者對車輛身份的質疑——是否購買到了被過度使用的測試車輛。
針對爭議,小米汽車副總裁李肖爽通過社交媒體公開致歉,解釋稱痕跡源于工廠下線車輛靜態評審環節中檢驗員的臨時標記。他強調該靜電貼為隱形材質,殘留痕跡可通過濕毛巾擦拭清除。然而,這番解釋未能平息網絡質疑,部分網友戲稱“下次會擦得更干凈”,更有汽車行業人士指出,靜電貼短期粘貼不會留下明顯痕跡,質疑車輛實際用途與官方說明存在出入。
事件發酵恰逢小米管理層人事變動。原紅米總經理王騰因泄密問題被解職的新聞,意外分流了部分輿論關注。但測試車爭議仍持續發酵,有博主從質檢流程角度分析,認為若確系測試車流入市場,將打破汽車行業百年來的質量管控慣例。
這場風波折射出小米汽車作為跨界新軍的成長陣痛。自今年6月首款SUV車型YU7上市以來,小米憑借28萬小時訂單的驚人數據,在汽車市場掀起“青春風暴”。但快速擴張背后,產能瓶頸與交付壓力逐漸顯現。北京亦莊二期工廠雖將年產能提升至30萬輛,雷軍親自督戰“交付攻堅小組”,仍難滿足市場需求。
數據顯示,小米SU7車型累計訂單突破40萬,但消費者平均需等待58周才能提車。即便工廠實行三班制生產,周產能沖至2萬輛,主力車型周交付量仍跌至247輛。漫長的等待導致退訂率飆升,60%的潛在用戶在三個月后轉向其他品牌,極氪、智界等競品通過“優先提車”政策加速收割市場。
交付困境正引發連鎖反應。小米銷售人員收入結構中,50%的提成需在車輛交付后發放,導致8月以來銷售離職率攀升至行業警戒線,部分門店出現“一人多崗”現象。為降低供應鏈風險,小米要求準車主提前支付尾款,此舉被質疑將經營壓力轉嫁給消費者,進一步激化矛盾。
雷軍2021年宣布“賭上二十年聲譽”進軍汽車領域時,或許未料到會遭遇如此密集的輿論挑戰。從“車規級紙巾盒”爭議到交通事故風波,這位以營銷見長的企業家,正經歷個人形象與品牌聲譽的雙重考驗。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他呼吁對AI技術衍生問題進行立法,側面反映出企業對網絡輿論環境的擔憂。
作為缺乏造車積淀的新勢力,小米在供應鏈協同、質量管控、產能爬坡等方面仍需積累經驗。當互聯網思維的激進擴張遭遇傳統制造業的客觀規律,這家年輕車企正站在品牌信譽與市場擴張的十字路口。消費者不會無限度等待企業成熟,如何平衡發展速度與質量底線,將成為雷軍團隊必須破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