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西的AI編程策略分為四個核心階段。首要且占據他75%工作時間的,是使用Cursor編輯器中的自動補全代碼功能。卡帕西指出,通過在代碼中直接展示需求,而非冗長的文字描述,能更高效地與大模型溝通。這種方式讓他能夠在正確的代碼位置直接寫下片段或注釋,從而快速觸發自動補全,盡管有時需要頻繁重啟以優化體驗。
接下來,卡帕西會利用大型語言模型對特定代碼段進行修改。這一步驟通常針對那些需要細致調整的代碼區域,允許他根據需要靈活調整代碼。
第三階段涉及使用諸如Claude Code和Codex等獨立的AI編程工具。當遇到較大功能模塊或難以用簡單提示詞表達的需求時,卡帕西會依賴這些工具。然而,他也坦言,這些工具雖然有用,但體驗參差不齊,有時需要頻繁中斷生成以避免冗余代碼。他還提到,這些工具缺乏“代碼審美”,常常生成過于復雜或冗余的代碼,需要手動清理和優化。
作為最后一道防線,卡帕西在遇到最棘手問題時會使用GPT-5 Pro。他分享了一個例子,即在多次嘗試解決一個隱蔽bug失敗后,GPT-5 Pro僅用10分鐘就成功定位了問題。GPT-5 Pro還能檢索生僻文檔和學術論文,為復雜任務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卡帕西的分享在開發者社區引起了廣泛共鳴。許多開發者表示,盡管他們可能使用不同的工具組合,但都采取了類似的多工具拼接策略來輔助編程。評論區中,網友們積極為卡帕西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如開發專門的代理來幫助管理代碼上下文,或要求AI工具提供更簡潔的問題總結等。
卡帕西的AI輔助編程策略凸顯了當前編程工具的現狀:盡管AI編程工具正變得越來越強大,但仍沒有一款能夠完全滿足所有需求。因此,開發者們正在通過巧妙地結合多種工具,發揮各自在不同編程環節的優勢,以實現更高效、準確的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