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鈉離子電池成為市場上的熱點,跟它沾邊的企業股價大漲,還有多種利好消息公布,比如鈉離子電池已經量產甚至裝車,不過涉及的企業比亞迪、鵬輝電源等已經辟謠,表示尚未量產。
鈉離子電池吸引新能源行業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成本低,因為這種電池不再使用成本昂貴的金屬鋰,而是用了金屬鈉,畢竟碳酸鋰這兩年來的價格突破了50萬元/噸,國內又是嚴重依賴鋰礦進口,使得電動汽車廠商苦不堪言,調侃自己是在給電池企業打工。
鈉離子電池的成本可以降低多少呢?由于目前還沒有實際量產的,因此真實的成本還不確定,東吳證券的研究人員之前發表報告做了測算,稱鈉離子電池成本目前在0.8到0.9元/Wh,遠期預計降至0.5元/Wh。
在碳酸鋰50萬元/噸的價格下,即便是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成本也要1元/Wh左右,這意味著鈉離子電池的成本可以比鋰電池低一半,有望推動電動車進一步降價。
不過當前還是鈉離子電池的投入期,現在生產的成本實際上是要高于鋰電池的,而且鈉離子電池的一個缺點就是能量密度低,寧德時代公布的指標大約是140-160Wh/kg水平,比碳酸鐵鋰電池的180Wh/kg密度低不少。
這也導致了鈉離子電池初期的使用場景受限,首先應用的可能是兩輪電動車,這個市場對電池容量的要求不那么高。
后續還會有儲能、A00級電動汽車等領域會優先用上鈉離子電池,完全取代鋰電池也是不可能的,二者更可能的情況是并存,鋰電池依然是中高端電動汽車的首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