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的目標,一系列旨在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這些政策旨在加速構建“戰略引領—技術突破—產業落地”的完整政策體系,為各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強大助力。
在政策頂層設計上,《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強調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暢通數據資源循環的重要性。同時,《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從多個維度出發,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的規范化、高質量發展,為行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已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從無人駕駛、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商業化進程,到智能工程、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智能化升級,一個“萬物皆數、萬物皆智”的新時代正在加速到來。在此背景下,2025酒仙橋論壇在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成功舉辦,吸引了眾多行業專家和企業的關注。
本屆論壇以“開啟AI生產力元年”為主題,圍繞產業創新應用、生態發展與數智未來三大議題展開深入討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在論壇上發表了《智算產業的新發展與挑戰》的主題演講,深入剖析了智算產業的現狀與未來趨勢。他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突破傳統技術邊界,對高性能算力的需求激增,這對智算產業的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何寶宏進一步強調,多模態大模型需要算力、存力、運力的深度協同,推理場景對實時響應的要求更高。這些都對智算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然而,我國算力規模正在快速擴張,智算產業蓬勃發展,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盡管智算產業發展迅速,但仍面臨多重挑戰。國產芯片在制程、算力及生態建設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存儲架構在多模態數據治理、存算效率與安全風險等方面承壓,智算網絡建設在技術、標準、生態層面亟待推進。基礎設施能耗問題突出,智算產業生態尚處起步階段,行業垂直應用層面存在數據隱私風險等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智算產業需要多向突破。發展路徑應從單一追求極致性能轉向“高性能+普惠型”雙軌并行,低成本算力模式的出現將促使AI大模型算力需求從訓練側向推理側轉移。存儲技術將迎來革命性變革,網絡架構也將全面升級以適配多元場景需求。同時,行業將構建“算力-電力”協同的發展共識,共同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酒仙橋論壇上,北電數智提出的“1個AI底座+2大產業平臺”創新范式引發了廣泛關注。該模式通過AI異構計算平臺,統一國產芯片的通信庫和算子適配標準,解決了硬件生態割裂的痛點。一方面,構建全棧AI能力底座,破除算力、數據、模型間的壁壘;另一方面,依托傳統產業賦能平臺和新興產業加速平臺,為各關鍵領域定制場景解決方案,推動“AI產業化”進程。
為了填補國產芯片在市場信任和實用性方面的空白,北電數智還推出了國內首個針對AI芯片的適配認證體系——“星火·國產算力AI原生適配認證”。該體系基于先進的驗證平臺,直擊國產芯片性能信任不足、應用復雜等痛點,加速國產算力在多行業、多場景的高效落地。
隨著智算產業步入歷史新起點,北電數智的創新模式與適配認證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案。未來,在政策的持續支持和行業伙伴的共同努力下,智算產業有望攻克現存難題,加速實現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開啟AI賦能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