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動力性能的提升仿佛進入了一場無聲的競賽,曾經遙不可及的大馬力如今已不再稀奇。記憶中的大馬力車型,動輒400匹以上,零百加速僅需4-5秒,價格令人咋舌,即便是采用最頂尖材料與工藝,動力也僅能勉強突破千匹大關,如布加迪Chiron最終版的1578匹馬力便是例證。
然而時至今日,家用電動車輕松跨越400千瓦(約合544匹馬力)的門檻,而售價不到30萬元的車型便能擁有超過千匹馬力。小米SU7 Ultra更是以最高1548匹馬力,成為五十多萬元價位中的性能翹楚,這在以往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這一趨勢標志著“性能平權”時代的到來,讓更多人有機會享受高性能駕駛的樂趣及其對安全的顯著提升。然而,隨之而來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大馬力車型,尤其是電動車,由于扭矩巨大、車身重量增加,極易突破輪胎抓地力極限導致打滑,高速制動下的熱衰減也是一大難題。這些車輛上的常規操作,如轉彎、起步、剎車,都可能變得與眾不同,甚至失控。
面對這樣的挑戰,有人或許會認為,問題出在駕駛者身上,而非車輛本身。但實際上,駕駛高性能車遠不止掌握基本駕駛技能那么簡單。電控系統雖能幫助穩定車輛,但其能力有限;而專業車手更是少數。因此,一些地區如南澳大利亞、日本和歐洲,甚至推出了專門針對大馬力車型的駕照,以提高駕駛門檻,確保道路安全。
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消費者充分體驗電驅技術的進步,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部分車企選擇單純提升馬力而忽視安全考量,另一些則保持電車與油車馬力一致,美其名曰“油電平權”。而小米等車企則采取了更為嚴謹的開發流程、極端性能驗證和高標準安全設計,以打造令人安心的產品。
小米SU7 Ultra便是明證。今年4月,其原型車在德國紐伯格林北環賽道以6分22秒091的成績刷新紀錄,僅次于保時捷919 hybrid evo和大眾ID.R。量產版車型同樣表現出色,以7分04秒957的成績成為紐北最快的量產電動車。
賽道成績背后,是小米對“馬力安全”的深刻理解。通過長時間高負荷運轉、頻繁制動與轉彎的極端測試,小米SU7 Ultra展現了其出色的可靠性。這不僅體現在硬件上,更在于軟件與硬件的協同優化。小米與博世合作的ESP系統、前后三電機的動態扭矩分配技術,以及定制的倍耐力高性能輪胎,共同構成了防止打滑與失控的堅實防線。
小米SU7 Ultra還采用了閉式雙腔空氣彈簧與高性能可變阻尼電磁閥減振器,確保車輛在過彎時姿態穩定。這些賽道級別的軟硬件配置,不僅提升了極限性能,更讓日常駕駛變得更加從容與安全。無論是緊急避障、山路攻彎還是賽道馳騁,小米SU7 Ultra都能提供穩定而可靠的駕駛體驗。
更重要的是,小米SU7 Ultra的賽道經歷也帶來了日常通勤的改善。憑借強大的熱管理能力,其電驅系統發熱控制得當,百公里綜合電耗與許多雙電機甚至單電機家用電車相當。同時,出色的散熱能力也確保了高溫高負載時的用車體驗,如夏天在露天超充樁充電時,車內空調制冷效果依然強勁。
小米SU7 Ultra的問世,不僅實現了油電之間的性能平權,更在不同馬力車型間實現了安全的平權。這一成就不僅是對電動化技術的深刻洞察與創新實踐,更是對駕駛未來安全與樂趣的雙重定義。小米及其同行們敢于探索行業無人區,正重新書寫著電動行業的未來。